如果提起一位武艺高强的将军,许多人或许会联想到许世友将军,但其实,还有一位同样技艺卓绝的开国中将,他就是钱钧。钱钧,生于1905年,河南省光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家境贫寒的小钱钧,从六岁开始便在地主家放牛。两年后,他因为忍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公牛配资,便离开了家,跟随一名油漆匠走上了流浪的道路。然而,这名油漆匠并非好人,小钱钧在他那里也过得不好,屡遭虐待。终于,在13岁那年,他决定再次逃离,孤身一人来到少林寺,希望通过学习武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初到少林寺的钱钧,并没有直接开始修炼高深的武功,而是从最基础的杂役做起,每天扫地、搬柴、打梅花桩等,尽管工作辛苦,他依然毫无怨言。直到有一天,他亲眼目睹一位老和尚徒手劈开了粗大的木桩,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。钱钧立下决心,要学习这样的绝技。从那时起,他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起床练功,练习站桩、劈柴、打沙袋、飞檐走壁,日复一日,五年如一日。
展开剩余79%在这五年里,钱钧专攻“朱砂掌”这一特殊功法。这门功法以其刚猛著称,练到极致时,掌心会呈现出朱砂色,威力无穷。每天他都用掌击打木桩、青砖,甚至铁块,手掌上的伤口常常血流不止,但他从未退缩,凭着毅力和决心,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掌力。五年的苦练,让他成为了少林寺的一位武艺高强的弟子。
1925年公牛配资,18岁的钱钧离开少林寺回到家乡,在旁人的介绍下,他成了一名翻砂工,并在同年加入了革命。两年后,在董必武的推荐下,钱钧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此后,凭借自己出色的武艺,钱钧在战场上屡屡建功立业。
1932年,钱钧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,腰部受伤,所有人都以为他已战死,甚至将他放入棺材,暂时安置在屋后的牛棚里。谁料,第二天清晨,当团长打开棺材时,钱钧竟然奇迹般苏醒过来,眼睛还眨巴着,令人惊叹不已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钱钧担任鲁南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团团长。在滕县八里沟战役中,为了夺回被国民党顽固派抢走的两部电台,他率领一个连冒死冲入敌阵,经过一番激烈的白刃战,他举起大刀,敌人纷纷倒下,最终成功夺回了电台。尽管在战斗中身受重伤,他依然没有放弃,坚持战斗到底。这场战斗成为山东抗战的经典战例,被誉为“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”。
钱钧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战斗了几十次,每一场肉搏战中,敌人都很难占到便宜。他身上的伤痕累累,其中多次遭遇子弹贯穿,但他每次都能顽强恢复,迅速重返战场。由于他屡屡从死亡边缘走回来,战友们纷纷给他起了个昵称——“不死将军”。
回顾钱钧的军事生涯,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,当年他参与了殷区农民起义,并在起义武装编入殷区游击队,担任中队长。同年9月,游击队并入红军,钱钧随即成为鄂豫皖边特区手枪队的队长,并在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,逐步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干部。在长征中,钱钧担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团团长,带领队伍穿越草地和雪山。期间,他不幸感染了严重的伤寒,生命垂危,但凭借坚定的意志力,他成功挺过难关,最终完成了长征。
抗日战争期间,钱钧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、鲁中军区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,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,并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多次“扫荡”。尤其是在五井镇战役中,他以少胜多,成功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,并缴获大量武器。
解放战争期间,钱钧历任鲁中军区副司令员、鲁中南军区司令员等职,参加了潍县、莱芜、济南、淮海等多次战役,为新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1955年,他被授予中将军衔,随后担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、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。在军队中,他始终保持着“草根”心态,坚持与战士们同吃同住,亲自参与修建临安水库等工作。他常常说: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。”
虽然钱钧的“朱砂掌”技艺在少林寺也属于几乎失传的绝技,但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夫。即便有人主动挑战,他也总是谦虚地认输,避免伤害到别人。然而,偶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他也愿意表演一次自己的绝技。1964年,在江苏苏北农村检查民兵工作时,钱钧便在众人要求下表演了“手劈石头”。当地乡亲们搬来一块压咸菜的青石,谁也不相信他能劈开它。然而,当钱钧举起右手,猛地一掌下去,那块青石应声四分五裂,石渣飞溅,场面令人震撼。
晚年,钱钧也总结自己的武学经验,出版了《朱砂掌功法》一书,详细介绍了朱砂掌的修炼方法和实战技巧。除此之外,他还迷上了作画,尤其擅长壁画,且风格豪放。尽管他的画作广受赞誉,他却始终保持谦逊,笑言“拿着黄牛当驴骑”。1990年4月13日,钱钧在南京去世,享年85岁。他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与奋斗,他的精神与事迹将永载史册,激励后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